首页 > 汉并天下 > 第二百九十六章 人才选拔制度

我的书架

第二百九十六章 人才选拔制度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“天家,如今我大汉对于人才的选拔自有一番章程,便是察举制和征辟制两种。”

吏部尚书史高在未央宫宣室殿内沉声说着,一旁,天子刘洵正在聚精会神的听着,期间眉头紧锁,不知道联想到了什么。

“察举制确立于孝武皇帝元光元年,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前秦时期的世官制,它的主要是由地方县令或是郡守在辖区内随时考察、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朝廷,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。”

“天家也许都知道,早在夏、商、西周三代之时,便开始实行世卿世禄制,开始从士大夫家族中征辟人才。而后到了春秋战国之时,各国开始改革旧有制度,更为了富国强兵,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之人。”

“到了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,各国又兴起养士之风,招揽有才干、善言辞的人才,不论出身,为国君、诸侯服务。到前秦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。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。”

天子刘洵虽然也对大汉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有些耳闻,但是到了今日才算是真正的全面了解,一面听着吏部尚书史高的讲解,一面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,以备借鉴。

“再往后,便是我大汉立国,为了治理天下各郡国的需要,朝廷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,便是刚才臣提到的察举制。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,也叫选举。当年高祖首下求贤诏,要求各地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,开察举制先河。之后,孝惠皇帝、吕后相继诏举孝弟力田,察举制自此开始有了科目。”

“我大汉的察举制严格地说是从孝文皇帝时期开始的,当年孝文皇帝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,并且定下了对策"(考试)和等第。到了孝武皇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,朝廷相继推出各种法度予以规范。其后,察举制的各种科目不断充实,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。”

“考试是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。被举者经考试后,由朝廷量才录用,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,选出真正的人才,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,令贫苦之才有进入庙堂的可能。”

“察举制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,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,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。这些科目,统一由历代大汉天子确定。按照举期分类,察举制的科目可分为常科(岁科)与特科两大类。岁科有孝廉、茂才(秀才)、察廉(廉吏)、光禄四行;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。在上述科目中,以岁科为先,其中又以"孝廉"一科为最重要。特科中则以"贤良方正"为最重要。”

听到这里,天子刘洵的心中顿时踏实了不少,毕竟此时的察举制说白了,就是一种“分科考试”,虽然具体的制度情况与后世的科举制有所区别,但是其本质还是一样的,二者并不是天壤之别。

“也就是说,将来朕推行科举制的时候,阻力也许会相对小一些,至少朝中大臣对于制度上面的情况,不会有太多的反对声音!”

就在天子刘洵心中暗暗盘算的时候,吏部尚书史高则是继续说道:“臣还记得,当年孝文皇帝要求举贤良方正,孝武皇帝时要求举孝廉,这都是察举制历史上的重要时刻,贤良方正和举孝廉两科,便是从此时被列为常态的!”

“如果按照四科标准分类,以"德"为主的有孝廉、孝廉方正、至孝、敦厚等科;以"文法"为主的有明法科;以"才能"为主的有尤异、治剧、勇猛知兵法、明阴阳灾异、有道等科。但所有的科目,都以"德行"为先,在学问上则以"儒学"为主。”

天子刘洵感叹道:“我大汉的察举制度虽然是建立的推举的基础上,但是也是经过各类考试来选拔人才,又有如此多的科目,足见察举制之优良!”

不过,天子刘洵的心中却是暗道:“不过察举制的缺点同样明显:那便是各地郡国在举荐人才的时候,随意性太大,普通的平民百姓根本无法通过这一关,能够被举荐上来的人才肯定都是出身于门阀士族,或者是豪强大族的子弟!”

想到这里,天子刘洵便更加坚定了改良人才选拔制度的想法。

旁边,吏部尚书史高却没有注意到天子刘洵神情的变化,而是继续尽职尽责的讲解着:“我大汉的另一个选拔人才的制度,便是征辟!”

“征辟制主要包括大汉天子征聘和公府、州郡辟除两种方式,我大汉天子征召称为"征(zhēng)",是天子征聘各地知名人才到朝廷充任要职。官府征召称为"辟",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府衙的官吏任用属吏,再向朝廷推荐。”

吏部尚书史高为天子刘洵足足讲解了一个时辰,终于将大汉的人才选拔制度讲解完毕。

此时,吏部尚书史高拱手说道:“今日天家征召臣入宫讲解,不知天家有何旨意?”

天子刘洵没有回答,而是笑着问道:“爱卿是吏部尚书,负责为我大汉选拔人才。爱卿不如说一说,如今的察举制和征辟制怎么样?可有什么弊端?”

吏部尚书史高闻言不由愣住了,自己在入宫之前已经风闻天子刘洵准备改革人才选拔制度,不过只是在尚书省之中传闻,并没有传到外朝去。同时尚书令丙吉也下了严令,禁止任何人将这个消息传到外朝,以免引起朝野动荡。

此时吏部尚书史高听了天子刘洵的反问,再联想起风闻的事情,以及今日为天子刘洵讲解的人才选拔制度,脸色顿时变了变,额头上瞬间就生出一层密密的汗珠。

“臣、臣……”

天子刘洵说道:“爱卿但说无妨,朕也只是想听一听爱卿的意见罢了。”

吏部尚书史高稳了稳心神,而后拱手说道:“天家,臣以为不管是察举制还是征辟制,所选拔之人才几乎都是门阀士族子弟,这便是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弊端!”

“不管是察举制还是征辟制,想要进入朝中为官,都要先有各地郡国的官吏进行筛选,而这些官吏是什么人?十有八九都是门阀士族之人,剩下的一两成也是皇族子弟,或者是功勋势力!民间寒门的人才基本上是没有机会进入朝中为官的!”

听了吏部尚书史高的一番话,天子刘洵不禁击节赞叹,自己终于听到有人敢于说出大实话,也终于有了一个志同道合之人!

此时,天子刘洵笑着对吏部尚书史高说道:“爱卿果然大才,朕对于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弊端也是深恶痛绝!”

天子刘洵感叹道:“我大汉不仅仅是门阀士族的大汉,也不仅仅是皇族和功勋势力的大汉,更是数千万汉家子民的大汉!所以,朝廷要选拔人才,数千万汉家子民必须要有进入朝中为官的机会,否则便是朕、是朝中百官的失职!”

吏部尚书史高闻言当即正衣冠,而后对着天子刘洵大礼叩拜,说道:“我大汉有如此明君,实乃百姓之福、大汉之幸甚!”

天子刘洵亲手将吏部尚书史高扶起来,说道:“不过话又说回来,虽然朕有心改变眼下人才选拔制度,但是也只能循序渐进,此事必须从长计议才行!”

吏部尚书史高自然赞同,拱手说道:“臣明白!此事,臣全力支持天家,还请天家放心!只是……”

“爱卿有话直说!”

吏部尚书史高说道:“只是不知天家准备如何行事?”

天子刘洵沉吟了一番,说道:“如今的察举制和征辟制已经自成体系,如果朕猛然间对察举制、征辟制进行修改,朝中上下势必会极力反对,门阀士族势力那边也会打草惊蛇。”

说到这里,天子刘洵顿了顿,而后说道:“所以,朕不会对察举制和征辟制做任何的改动,一切照旧!只是,朕准备在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基础上,再增加一个选拔人才的途径,与察举制、征辟制并驾齐驱!”

吏部尚书史高拍手说道:“天家的意思是,为寒门人才单独开辟出一条为官之路?哈哈,天家此举甚妙!”

天子刘洵笑着说道:“爱卿只说对了一半!朕决定在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基础上,单独增加会试制度,由朝廷根据实际需要的官职列出考核的题目,各地郡国的文武有才者均可聚集长安城参加考试,有意参加考试者不限出身、不限贫富,不管是门阀士族的子弟,还是普通农户的良家子,均可参加!会试制度的考试每年举行一次。”

吏部尚书史高沉吟了一下,忽然大笑起来,说道:“天家如此而为,看似给门阀士族的子弟增加了一条为官之路,其实是在门阀士族垄断人才的围栏上,打开了一个缺口!只是不知道,外朝的那些大臣作何反应了。”

天子刘洵冷笑一声,说道:“如何反应?朕已经料到了!”
sitemap